久違了,終於又要上菜了。
首先,謝謝財訊以封面刊登這獨家內幕報導,沒有財訊、新新聞這些媒體平台,獨立記者再努力完成的報導,也無緣呈現在讀者前。當然,讀者以買雜誌的實際行動來支持所認同的媒體跟記者,才能讓媒體業度過冰原期,繼續為民監督,發揮第四權。
這套報導是從台塑越南河靜鋼廠遭越南新政府下令"全面停工",來細究台塑集團耗時十年、斥資逾三千多億元在中國與越南的鋼鐵布局,並進一步探討台塑集團兩大家族因長庚董事會爭議,導致兩大家族失和,行政中心集體決策名存實亡的現況。
或許有人質疑,為何要管富豪的家族紛爭?
因為台塑集團上市十家企業,總計有七十多萬的小股東,海內外有近十萬的員工,台塑興衰與否,涉及幾十萬名員工家庭,甚至小股東的生計。而台塑集團也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家比照洛克斐勒模式,採納"經營權共掌、所有權信託"的制度化模式交棒,成敗與否,是台灣企業發展史的重要指標。
另一方面,台塑集團在台塑越南河靜鋼廠以及福建福欣鋼廠的兩大投資案,也凸顯出台灣企業這些年所面臨的困境。當年王永慶一心想要在台灣興建大煉鋼廠,歷經藍綠政府都未能如願,只能往海外投資布局,最後落腳的兩地點都是共產國家。中國開放外資多年,投資環境相對完善,但越南對外開放較緩,不僅基礎建設差,國家政策法規相對封閉,"接班人朝令夕改、政策法規一夕變天"是當年王永慶心中最大的憂慮,但最終還是拍版越鋼廠投資計畫。"不然還能去哪?"這是當初一名高層給我的答案。
想留,留不下來;出走,福禍未定,這是台灣企業十幾年來所面臨的困境。少了企業投資,台灣經濟低迷不振,人民薪資谷底盤旋,為了更好的薪水,只能背起行囊往外跑。企業走了,人也走了,最後,台灣還剩下什麼?
這篇文章並沒有進一步探究四月下旬越南中部四省份的數百萬公噸魚群暴斃事件的始末,一來是因為越南政府環保部門初步認定"赤潮"為魚群暴斃原因,初步排除台塑越南鋼廠廢水排放是肇事原因。另一主因則是,環保議題已非我專長所在,再加上我在越南既沒人脈、也沒資源,難以進一步追查始末,力有未逮,還請各位見諒。